新生儿反应低下,顾名思义,新生儿反应低下是新生儿容易感染的一组临床症状,其特征为患病比例低、无传染性、非特异性。除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意外,还有其它情况也会引起反应低下症状,比如重度感染、脱水、酸中毒、呼吸衰竭等。俗话说治不如防,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预防新生儿反应低下呢?下面就让育儿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如何预防新生儿反应低下
1.注意孕期和围生期健康:注意身体健康,防止出现早产、产伤、窒息等意外。
2.注意产房消毒和保暖:保证产房消毒达标且温度为24℃。如果是羊膜早破生产或者子宫内羊水浑浊,应该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样,若生产过程中缺氧窒息,应及时给予吸氧,预防其感染其他各种疾病,并积极实施治疗。
3.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除隔离制度,确保新生儿处在无菌、清洁、无毒的环境中。
4.注意产妇健康:如若患有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接触新生儿必须戴口罩。
5.注意新生儿保暖:尤其是严冬季节出生的新生儿。婴儿房温度应设置为24℃,洗澡时室温应设置为26-28℃,水温应设置为38-40℃。
6.避免新生儿皮肤感染:加强皮肤、粘膜、脐带部位的清洁护理。
7.保证空气新鲜:保证房间每天通风1-2次。
8.注意合理喂养:最好的喂养方式就是母乳喂养,这样可以保证新生儿对营养、热量的需求。
▎新生儿反应低下的病因
1.缺氧缺血性脑病:这是神经系统异常的一个表现,一般是由于围生期缺氧致使脑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所致。常发生在出现严重窒息的足月儿身上,情况严重可使宝宝有性命之忧,即使得到即使治疗也易留下神经系统损伤后后遗症,比如脑瘫、癫痫等。
2.败血症:这是一种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一般是由于致病菌破坏血循环致使全身系统严重病变所致。常发生在早产儿和未成熟儿身上,开始会出现反应低下症状,可能不会发生发烧或体温升高,相对而言早产儿发病率更高。除此以外,常见伴生症状有黄疸、皮疹、肝脾增大、面色发白、四肢发凉,伸直心音低钝等休克情况。
3.呼吸衰竭:这是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的表现,并非一种疾病。一般是由于肺部疾病,或是其它疾病并发症致使体内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并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所致。与幼儿发病不同是,新生儿通常不会发生烦躁不安乃至惊厥情况,特别是早产儿短时间内便会处在抑制状态,出现精神萎靡、反应低下、肌张力减退、呼吸紊乱甚至呼吸暂停等情况。如果宝宝为重症Ⅱ型呼衰,必须使用呼吸器为其通气。
4.低体温
指的是直肠温度≤35℃。一般是由于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亦或2种情况同时发生引起体温下降所致,常表现为体温过低、身体冰冷、反应低下。倘若患上此症,会出现皮肤硬肿、会损伤脏器组织功能,情况严重可致死亡。体温过低主要有两种意识状态:体温<35℃为反应迟钝,体温<33℃为半昏迷。不同原因引起的体温过低,患儿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如果是由寒冷、保温不足引起,体温恢复后,反应也随之好转。
如果是由原发疾病加重、饮食减少和产热减少引起,会出现肺炎、败血症等其他疾病特征。
5.低血糖:指的是血糖浓度低于3.36mmol/L(60mg/dl)。一般是由于进食不足或窒息所致。如果病情严重且长久未愈,那么可会严重损害神经系统,引起相关并发症。并且,由于这类疾病常常被误诊为癫痫、脑炎、精神病等,从而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因此,尽快准确识别治愈它很重要,避免因误诊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神经病变。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此症主要是化脓性脑膜炎所致。常发生在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身上。在发病早期,前者会出现反激惹,且对刺激反应强烈。一旦出现反应低下,则表明病情加重。后者只有反应低下表现,同时出现惊厥等其它感染情况。用腰穿方法可帮助确诊。
7.心功能不全
这是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不同病因均可引发这种障碍。它主要有2个表现,分别是血流动力异常、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主要由于相关功能正常情况下心排血量难以实现全身代谢。常见有2种情况:
心力衰竭:由于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急性肺梗塞及其他慢性肺脏疾病等引起心脏病所致。
心肌衰竭:由于怀孕、劳累等致使心脏病加重所致。
8.药物:指的是降压药或麻醉药。倘若产妇临产前用过此类药物,可致使新生儿窒息,伴有反应低下、呼吸微弱、肌张力减退等问题,甚至呼吸困难。
9.其他:比如脱水中毒、休克、贫血、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病便会出现反应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