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儿乳糜泻,妈妈可能会很纳闷,自己都没有这样的疾病,怎么宝宝会有呢?其实这种疾病除了遗传外,还有另外一种原因也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一起往下看小儿乳糜泻的病因文章,你会知道答案。
小儿乳糜泻的病因
1.致病因素
麦类中的麸质(俗称面筋)是一种复合的植物蛋白,它可分解为4种蛋白质,即麦胶蛋白(gliadin),又称醇溶麸蛋白。麦谷蛋白(glutenin)。白蛋白及球蛋白,其中麦胶蛋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2.与遗传的关系
病儿一级亲属中本病患病率约为2%~3%,如作小肠黏膜活检,10%亲属小肠黏膜具有本病典型改变,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同卵双胎同时患病者约占70%,这些都说明本病发病与遗传相关,通过白细胞抗原测定,发现本病发病与HLA抗原B8,DR3,DR7,DQ,W2及DR4相关,80%~90%病人为HLA-B8阳性者,人群中HLA-B8较多的地区,本病发病率也较高,如爱尔兰西南地区。
小儿乳糜泻的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麦胶蛋白引起小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认为与肠黏膜缺乏一种肽酶,使麦胶蛋白不能被分解而沉积在肠黏膜相关;但该肽酶并不呈长期缺乏,故目前多倾向认为发病与免疫相关,免疫机制尚不明,有认为麦胶蛋白作为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者可促使T及K(杀伤)淋巴细胞在肠黏膜聚集,通过细胞免疫反应损伤肠黏膜,未经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可测到抗麦胶蛋白IgA抗体,也说明本病与免疫有关。
2.病理
小肠上部黏膜病变广泛是本病特点之一,黏膜变平,有浅沟将其分隔呈不规则沟回状,镜下绒毛萎缩,变短,其至变平,使小肠吸收面积显著减少,陷窝上皮增生,使陷窝加深,扭曲,绒毛上皮细胞表面不整齐,胞浆内有空泡形成,上皮细胞间有淋巴细胞浸润,固有层有慢性炎性细胞(浆细胞,B淋巴细胞等)浸润,虽绒毛缩短,隐窝延长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轮状病毒肠炎,蓝贾第鞭毛虫病及热带口炎性腹泻等,但这些疾病无上皮细胞改变,且黏膜变薄,本病黏膜厚度正常,牛奶或豆蛋白肠病,免疫缺陷病等肠道病变,多为斑片状,绒毛也仅表现为部分萎缩,与本病黏膜病变广泛有所区别。
小儿乳糜泻的典型症状:
便秘(15%) 低蛋白血症(30%) 恶臭便(70%) 烦躁不安(63%) 腹痛(70%) 腹泻(73%)
婴儿未吃麦食前不会发生本病,以后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2岁为发病高峰,但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可有所差异,发病大多隐袭,常在数月,数年才明确诊断,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可完全无症状,只藉家族史及小肠活检证实。严重者表现为严重小肠吸收不良,典型病例表现如下:
1.消化道症状
多数病人具有慢性腹泻,脂肪泻等吸收不良症状,如粪便色淡,油脂状,恶臭,每天排便2~3次,也可每天1次,但便量很多,腹泻可间歇性加重,变为水样便,易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但少数病儿可无腹泻,甚至发生便秘,病儿多有厌食,但偶见食欲反增加,其他症状尚有呕吐,腹痛,腹胀及脱肛等。
2.生长发育落后
由于吸收不良身高,体重常明显落后,生长速度缓慢,肌肉消瘦,尤以肢体近端明显,约30%病儿可并有牙釉质发育不良,停食麦胶蛋白后,也可恢复。
3.其他营养缺乏症
常见的有由于铁,叶酸吸收不良致营养性贫血,病儿表现面色苍白,由于蛋白吸收不良及失蛋白肠病,可致低蛋白血症,严重时致营养不良水肿,脂肪吸收不良可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引起维生素A,D,E及K缺乏的相应症状。
4.精神症状
可有烦躁,性格改变及睡眠紊乱等, 病儿多有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如粪脂增加,血清胡萝卜素降低,木糖吸收试验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低蛋白血症,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的检查所见,但这些异常只能证明存在吸收不良,并不能肯定吸收不良是由本病所致。
看完以上文章的妈妈,是否已经对小儿乳糜泻的病因有所了解,所以不要以为家长们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疾病,宝宝就不会有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