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相信各位孕妈一定都很熟悉,预产期是医生根据准妈妈最后一次月经情况推算的分娩时间,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可是有个问题一直会困扰着新晋孕妈,一般预产期准不准呢?下面就让育儿小编来解答一下吧。
一般预产期准不准
一般预产期准不准
预产期只是提醒准妈妈胎宝宝即将诞生的时间段,但妈妈们绝不要认为宝宝一定会在预产期内诞生,因为预产期也只是推算出来的,并非绝对准确。
多种因素影响胎儿出生时间
胎宝宝何时出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准妈妈的身体情况,胎儿自身发育状况,宫内环境和外界环境影响等等,因此难以准确推算。
预产期前后两周出生皆正常
一般情况下,在预产期前后两个礼拜生产都很平常,绝大部分的准妈妈都会在孕37周-40周进行分娩。在37周前有分娩迹象,说明宝宝可能是早产儿,而超过41周还未分娩,需要重视,必要时可能需要引产。
因此,建议准妈妈到了孕37周,就要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宝宝有可能随时到来,但也不要太过着急,顺其自然。如果超过41周还未有任何反应,就需要去医院就诊。
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1.孕吐计算法
通常女性会在孕6周左右出现首次孕吐,也就是距离最近一次例假后的42天,此时再加上250天就是预产期(整个孕期按照40周来算)。不过每个女性的孕吐反应都不一,因此该方法并非绝对准确。
2.胎动计算法
这种计算方法适合不清楚末次例假来临日期的女性。准妈妈首次感受到胎动,往往出现在孕18-20周,也就是孕5月左右。如果是第一次怀孕,将胎动首日加上20周即可算出,如果是二胎则要加上22周。
3.月经计算法
准妈妈可以根据最后一次月经来临的日期来推算,计算方法为月份+9/-3,日期+7。如最后月经来临的日期为1月8日,那么预计分娩的月份为1+9=10,日期为8+7=15,预产期就为10月15日。再比如月经最后来临的日期为10月5日,那么预计分娩的月份为10-3=7,日期为5+7=12,也就是第二年的7月12日。当然,这种计算法的前提是女性月经周期稳定在28天,但实际情况每个女性周期都不同,因而医生会适当进行调整。
4.B超计算法
女性做完B超后,医生可以通过相关数据进行推算,主要是胎儿头双顶间径、头臀长度及股骨长度,以此来判断胎宝大致周龄,并算出预产期,这也是大多数医生会采用的方法。
一般预产期准不准
5.基础体温计算法
如果女性有记录基础体温的习惯,就更方便了,排卵日往往被认定为受精日,只要将基础体温低温段的最后一日当作排卵日,再向后推算264-268天,就可以算出预产期。对于经期稳定的朋友来说,这种方法非常准确,可以试试。
6.子宫底高度
一般来说,这种方法会用在孕中后期。在孕8月末,子宫底会出现变化,宫底一般位于剑突与脐的正中,而到了孕10月末期,又会回归到前期高度,只不过肚子要显得更大些。
预产期到了还没生怎么办
终于盼来预产期,但是肚子依然纹丝不动,孩子还没降临,这可怎么办?其实,宝宝在预产期前后两个礼拜内降生都很正常,准妈妈应该静下心来,耐心等待,此时需要做以下三件事:
1.继续产检
此阶段准妈妈要继续配合医生进行产检,并把孕早期的产检报告,首次胎动的日子等信息全部告诉医生,方便医生核对或者重新确定怀孕周数。
2.注意胎动
在分娩前夕,胎动监测是了解胎宝宝生存情况的最直接途径,如果胎动少于3次/时,或者20次/12小时,再或者准妈妈感觉胎动减弱,就要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以此采取相关措施,决定生产时机。
3.与医生密切联系
到了此时,分分钟都是关键时刻,准妈妈务必要与医生密切联系,及时告知胎动情况,配合检查并观察羊水量,在医生的密切监护下安胎。
注意,如果推迟天数超过了两周,那么很可能会出现胎儿缺氧或者胎盘老化的现象,对产妇和胎宝宝都不利,应该立即住院,必要时需接受引产。
过了预产期需催生的情况
过了预产期宝宝还未降临,大部分准妈妈可以继续妊娠,耐心等待,但遇上以下5种情况,就要考虑催生了:
1.胎儿太大
倘若你的胎宝宝实在是太大了,那么医生可能会建议催生,以免发生难产或者肩难产的危险。
2.过期妊娠
超过预计日期两个礼拜还未见分娩迹象,此时胎盘会老化,难以正常运转,胎宝宝吸收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而相应的羊水量也会降低,最终宝宝会因为窒息而丧命。为了避免惨剧发生,医生会建议催生。
3.妊娠毒血症
患有该症的女性通常也会患有高血压,而且会有水肿、尿液呈蛋白尿等症状,此病对母子二人均有伤害,母亲会有中风、器官衰竭等可能,而孩子则发育迟缓甚至会死亡。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一旦分娩病症便会得到缓解,因此只要胎宝宝成熟,医生便会采取催生来保障母子平安。
4.早期破水
一般来说,破水后子宫就会收缩,宝宝便会诞生,但如果24小时后都没有阵痛,那么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会导致宝宝缺氧或者子宫腔感染,需要催生。
5.产妇要求
有些准妈妈可能会感到身体非常不舒服,心理着急异常,想要早点将孩子生下,便会要求医生催生。不过,医生最终还是会根据胎宝宝发育状况,产妇身体情况以及孕周数来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