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原则 医生开药需遵守5个原则

时间:2017-04-18    作者:小鑫

  任何疾病,医生给患者开药之前,都会遵守该疾病的用药原则,那么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原则是什么呢?一起往下看文章,你会知道答案。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原则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原则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原则

  1.急性ITP患儿出血严重时静脉点滴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待出血好转后改为强的松口服。

  2.急性ITP发生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可输新鲜血补充血容量。

  3.急性内脏大出血不止或发生颅内出血,除上述治疗外,可输注血小板及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4.慢性ITP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山胺、长春新堿或硫唑嘌呤。

  5.慢性ITP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病程超过一年,且血小板持续在50×10的9次方/L以下,有较严重的出血,年龄在4岁以上,可行脾切除治疗,出血极严重且危及生命,应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也可行脾切除。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原则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原则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避免外伤。

  2.防止和控制感染。

  3.积极控制出血。

  4.必要时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病前1-6周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等。

  2.突然起病,出血严重,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主,常见为皮肤、口腔粘膜、牙龈及眼结膜,鼻腔及外伤部位。胃肠道、泌尿道出血少见,偶见颅内出血。

  3.皮肤见针点样出血点、瘀点,少数病例轻度肝脾肿大。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简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经过40多年的研究,证明本病与机体免疫有关,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特点,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小儿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ITP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时期多见,春季发病数较高。此病在小儿急性型中约80-90%于6个月恢复,10-25%转为慢性。慢性病例多见于学龄儿童,病程在6个月以上,约有1/3-1/2于5年内恢复。急性病例中个别可能发生严重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

  看完以上文章的你,是否已经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原则有所了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激素丙种球蛋白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部分孩子血小板升至正常后,停药或减药后可再次下降,病情迁延数月甚至数十年不愈。血小板减少主要的问题是易出血,不出血与正常孩子无异。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