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分享: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时间:2017-04-18    作者:小鑫

  很多家长对于川崎病都是比较陌生的,但由于最近几年的发病率比较高以及对这种疾病的新闻报道比较对,而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注意,那么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是怎样的呢?一起往下看文章,你会知道答案。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以下6条中出现5条临床表现就可以诊断川崎病,如果仅符合4条加之超声心动图看到冠状动脉扩张也可以诊断:

  1.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眼球结膜充血。

  3.皮疹,多表现为斑丘疹,没有水泡及结痂。

  4.口唇干裂,杨梅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6.手足红斑,硬性水肿,恢复期脱皮。

  川崎病检查

  1.血液检查病情

  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轻度贫血。血小板在第2周开始增多。血沉明显增快,第1小时可达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显著。白蛋白减少。血清转氨酶升高。

  2. 免疫学检查

  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明显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补体正常或稍高。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和/或蛋白尿。

  3. 心电图

  早期显示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也可显示P-R、Q-R间期延长。

  4. 胸部平片

  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5. 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径>3mm≤4mm为轻度;4~7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mm)冠状动脉狭窄。

  6.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波检查有多发性冠状动脉瘤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从而进行治疗。最好能在病程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每周检查1次,是监测冠状动脉瘤的最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川崎病鉴别

  本病应与各种出疹性传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结炎、类风湿病以及其它结缔组织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炎心脏炎互相鉴别。

  1、猩红热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与本病鉴别为:好发于婴幼儿及较小儿童,皮疹形态接近麻疹和多形红斑且在发病后第3天才开始,青霉素无疗效。

  2、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其临床特征以慢性关节炎为其主要特点,并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受累及持续性不规则发热。与本病鉴别为:发热期较短,皮疹较短暂,患者手足硬肿,显示常跖潮红;检查类风湿因子显阴性。

  3、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以皮肤、粘膜多样化表现为其特征。与本病鉴别为:患者眼、唇、无脓性分泌物及假膜形成并且皮疹不包括水疱和结痂。

  4、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特征为多数早期表现非特异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尤以低热常见,全身不适,乏力,体重减轻等。与本病鉴别为: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男孩,皮疹在患者面部不显著,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一般升高及抗核抗体显阴性。

  5、出疹性病毒感染

  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与本病鉴别为:患者会出现唇潮红、干裂、出血,舌呈杨梅样;手足硬肿,常跖潮红及后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患者眼结膜无水肿或分泌物;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伴核左移而且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增高。

  6、急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或压痛,不易推动,表面皮肤常有发红和水肿,压痛明显,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与本病鉴别为:患者的颈淋巴结肿大及压痛较轻,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无红肿、无化脓病灶。

  7、病毒性心肌炎的

  临床表现为发病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反映全身性病毒感染。与本病鉴别为:患者高热持续不退、有特征性手足改变并且冠状动脉病变突出。

  8、风湿性心脏炎的临床初期

  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与本病鉴别为:好发于婴幼儿、冠状动脉病变突出且无有意义的心脏杂音。

  9、本病与婴儿型结节性多动脉类的症状

  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发病率较多,病程产短,愈后较好。这两种病的相互关系尚待研究。

  川崎病并发症

  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

  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

  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②持续心脏瓣膜病变。③X-线平片示冠状动脉钙化。④超声心动图显示持久的冠状动脉瘤。

  3、胆囊积液

  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腹胀及黄疸。在右上腹可摸到肿块,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证实。大多自然痊愈,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偶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或肠道出血。

  4、关节炎或关节痛

  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常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大小关节均可受累,约见于20%病例,随病情好转而痊愈。

  5、神经系统改变

  由于血管炎,在急性期本病可引起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临床多见,恢复较快,愈后良好。部分患儿颅压增高,表现前囱隆起。少数患儿颈项强直,可有嗜睡、双眼凝视、昏迷等意识障碍。临床症状多在数日内消失。恢复期则易引起的肢体瘫痪,遗留后遗症,但较为少见。

  6、其他并发症

  肺血管炎在X线胸片显示肺纹一增多或有片状阴影,偶有发生肺梗塞。急性期可有尿道炎,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及轻度蛋白尿。虹膜睫状体炎较少见。约2%患者发生体动脉瘤,以腋、髂动脉多见。偶见指趾坏疽。此外,还有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除了心脏血管系统以外,其它器官组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应该会逐渐消失。

  看完以上文章的你,是否已经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有所了解,川崎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全身血管炎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未经有效治疗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15%—25%,多数动脉瘤于1—2年内消失,但可留有管壁增厚和功能异常,复发率是1%—2%。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