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准妈妈通过对于新生儿合理的喂养,可以促进新生儿更快的成长发育,很好的避免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但是,怎样的喂养才是科学的喂养,才可以更加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呢?下面就是婴儿科学喂养的相关知识介绍,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图片来源于华盖
1岁以前婴儿期需分阶段“加餐”
婴儿科学喂养需经历“三阶段”,即液体食物喂养阶段、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和家常固体食物进食阶段。那么,1岁以前的宝贝如何分阶段“加餐”呢?
0~3个月的婴儿应按需喂养,乳量约500—750ml/日。4~6月龄婴儿应定时哺乳,每3—4小时一次,约6次/日;每次乳量增加,约800—1000 ml/日,应尽量争取纯母乳喂。到6月,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逐渐开始停掉夜间哺乳,规律吃奶和夜间不喂奶有利于婴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对母乳不足的婴儿,除添加配方奶外,此月龄段可根据婴儿具体情况考虑添加强化铁的谷类食物,开始尝试瓜类、根茎类、豆荚类蔬菜泥及水果泥1—2勺,每日两次;但不管母乳情况如何,满6月的宝宝都应添加转奶期食品。
6~7月龄宝宝应部分母乳或配方奶,4—5次/日,每次乳量增加到约900 ml/日。强化铁米粉、稠粥或面条1餐,蔬菜、水果类:每日水果1/2个、碎菜25~50g。可开始引入肉类、蛋黄。
8~12月龄宝宝逐渐以配方奶替代母乳,乳类约4次,乳量约800ml/日,每日软食(软饭、面食)2餐,约100g,每日碎菜50—100g、水果50g,肉类每日25—50g,每周安排1—2次动物肝脏或动物血、1—2次鱼虾或鸡鸭肉,3—4次红肉,每日一个鸡蛋。
图片来源于华盖
培养独立进食“手抓饭”也无妨
婴幼儿喂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营养素的摄入,也应关注孩子的进食行为和饮食环境。12月龄的儿童应开始培养自己用餐的进食习惯,从用手抓到用勺进食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能力和正确的反映能力。如果孩子不喜欢用小勺进食,可以让他把手洗干净,直接“手抓饭”都无妨。幼儿阶段孩子有时会对某种或某类食物失去兴趣,此时家长需改变烹调方式,食物宜切碎并单独加工,烹制以蒸、煮、炖、炒为主,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家长还可以让宝宝参与食物制作的过程,提高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图片来源于华盖
妈妈生病了,喂奶需谨慎
到了秋冬季节,不少妈妈开始被感冒、发烧等小状况困扰。但比疾病更让妈妈困扰的,是如何安全哺乳。在轻微感冒并未吃药的情况下,妈妈是可以照常给孩子喂奶的。如果是生病期间服药的妈妈,喂奶时就要留心了。“大多数药物进入母乳的浓度较低,少数药物可能影响婴儿,所以需‘区别对待’。”医生建议说,母亲应用抗癌药物或放射性治疗、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是抗惊厥药物时应停止母乳喂养;短程扑热息痛、水杨酸盐、布洛芬等止痛、退热药常用剂量是安全的,可在服药期间继续母乳喂养,但喂养时仍需检查婴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