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莫大意 小儿咬指甲易混淆的症状

时间:2016-07-29    作者:小鑫

  小儿咬指甲是指小儿反复出现的自主或不自主的啃咬手指甲的行为。常见于10-18岁小儿,但也可早至4岁发病。不过一般来说,小儿也只是在某一时期会出现这种行为,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有所改善。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父母能对这种病症掉以轻心,因为他还有可能是别的病症的表现。那么小儿咬指甲易混淆的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就让育儿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小儿咬指甲易混淆的症状

图片来源于华盖

♦小儿咬指甲易混淆的症状

  咬指甲是主要行为表现,须注意是否同时伴随有焦虑症、多动症及其他行为问题。

  小儿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小儿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为什么喜欢咬指甲

  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小儿,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小儿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出现这种现象常与精神紧张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小儿入托、入学时小儿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小儿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小儿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纠正小儿咬指甲的方法

  1、一般疗法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小儿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给小儿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伤。

小儿咬指甲易混淆的症状

图片来源于华盖

  2、心理疗法

  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小儿咬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小儿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同时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咬指甲癖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矫治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故家长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还要增强患儿的信心。采取父母监督和小儿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戒除咬指甲癖这一行为偏离。

♦小儿咬指甲的预防方法

  首先要消除造成小儿紧张的一切因素是预防和育治疗的关键。父母对患儿以鼓励为主耐心说服教育,调动患儿克服不良习惯的积极性。多让小儿参加娱乐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当小儿出现咬指甲时,家长要分散小儿的注意力,讲故事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经常修剪指甲。用苦味或辣味剂涂搽指甲等强制方法效果差。频繁出现可到医院进行矫正,行为矫治疗法如强化济、消退法、厌恶法等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由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设计出行为治疗方案,由家长协助实施,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的效果取决于医生、家长和患儿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并要持之以恒。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