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好学爱问。但是这种习惯需要后天的培养,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比较好呢?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无论是3个月的宝宝还是3岁的宝宝,只要妈妈和宝宝都准备就绪,看书的习惯就可开始培养了。那么,引导宝宝阅读的正确方法有哪些?亲子阅读的误区有哪些?
图片来源于华盖
●引导宝宝阅读的正确方法
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1、充当阅读的示范角色
此年龄段的孩子清楚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他们自己会塑造行为,会根据眼前爸爸妈妈的动作行为进行表演,而且还会依据你的日常活动进行模仿,如开车、商场购物、在电脑上工作等。要想使读书成为你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那就要让他明白读书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模仿你。在看菜谱、意识食品盒说明、报纸和信件时,你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说明。当你坐下来看杂志时,拿一本书给孩子看,并说道,“我们一起读几分钟书吧。”研究人员认为家庭读书活动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是为孩子今后独立阅读作准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的顾问,也是人最耐心的老师。”
2、创造阅读环境
把书籍和其他印刷材料放入你孩子的游戏区域。在一只小书柜里放满儿童图画书,让他自己去取、阅读和替换。如果你有足够的放书空间,就把书摊开;如果没有,就把少量的书放在咖啡桌上。如果孩子最喜欢玩的地方是模拟的假厨房,你也许可把一些空的食品盒和牛奶罐放在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再放菜谱、食品清单和菜单。如果孩子喜欢用木工器械制作物品,那就再放上一些说明书或画一些假的模型,并将它们捆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游戏和阅读相结合的机会。如果你想在孩子的游戏区域多放一些印刷材料,并和他一起玩耍,那么就给他出主意,告诉他在游戏中该如何运用印刷材料。一旦你注意到孩子佯装要阅读的时候,就予以鼓励。
3、朗读如何影响读写能力
荷兰莱顿大学的阿德里亚娜?布斯与同事们最近就有关父母读书给孩子听或讲故事行为如何影响孩子后来读写能力的着述作了一次充分全面的分析研究。这次分析被称为是“源分析”,因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对各项研究成果的再研究。布斯对许多阅读和综合语言能力的测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如早期读写能力、长期阅读成绩和综合语言能力等。研究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下面的图表可以说明问题:就每一项测量标准而言,读书与三者之间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关系。
探索亲子阅读方法
亲子阅读方法有很多,有家长和孩子一起大声阅读,有家长和孩子分角色朗读等等。带孩子阅读时为了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可用设置悬念法。例如,我带女儿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前,我问女儿:“你最喜欢的学校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女儿把她想象中的好学校的模样告诉我,我说:“有一所学校叫巴学园,比你想象的还要好,你愿意看看是怎样的吗?”她立即很期待读这本书了。还有一位家长介绍经验时说:“孩子开始不肯自己阅读,我把故事只讲半截,每当讲到精彩之处,就拍拍他的小脑袋:‘你看,9点了,该睡觉了,就讲到这里吧。’他无可奈何。等到第二天又要我讲时,我说:‘妈妈今天没时间,你自己看吧。剩下没多少了,不懂的自己看拼音。’为了看到结局,他不得不自己看。”
聊书法也是值得推荐的亲子阅读法。下面来看看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买来放了一年他都没看,我就买了含有‘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等小故事的民间故事书。等他看完后,我开始引导:‘诸葛亮神不神啊?他还会三气周瑜、大摆空城计呢,可厉害了!’他马上来了兴趣。就这样,被冷落的《三国演义》又被他捧来看。还有英国作家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我说:‘如果我们把家搬到荒岛上住,周围什么也没有,我们能活下去吗?’他问:‘怎么吃饭啊? 早饿死了。’‘可是有这么一个人,他很顽强,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你相信吗?’随后我选择一段最精彩的故事情节讲给他听,他便来了阅读的兴趣……”
还有换姓名法也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我把故事里的人物名字换成女儿和她朋友的名字,她会听得哈哈大笑。有时我还把我们的朗读录下来,听着自己的录音,女儿也会很有成就感。
图片来源于华盖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
带孩子逛书店,既可引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也便于家长在孩子选书、买书的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它是对孩子进行阅读启蒙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考虑抱着孩子去逛书店,给孩子上好阅读的“第一课”。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可以把孩子放进小推车里去逛书店,选那些不容易被撕坏的、色彩鲜艳的婴幼儿图书推荐给孩子,不是要他们读而是让他们触摸和感受,亲子共读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开始了。当孩子上了幼儿园,可以带孩子到书店里去看图画书,不一定要买很多,可以根据孩子翻看这些书时的专注程度帮他们选择其中的精品。小学低年级仍然以图画书为主,中年级开始逐渐从图画书向纯文字童书过渡,种类方面应以童话书为起点,逐渐扩大至文学、历史、科普等,其间可以安排孩子读一些“桥梁书”(专门帮助孩子完成从图画书向文字书过渡的一个图文参半的图书门类),有了前面的铺垫,进入高年级后,可以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去选书、买书。一旦阅读之门被孩子打开,到了初中、高中、大学便不需要家长再过多操心,因为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到那时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终身阅读的潜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培养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的钥匙。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一份最好的礼物。愿家长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受益匪浅。
●亲子阅读的误区须知
阅读=完成老师的任务
这位妈妈其实也是迫不得已,老师布置孩子指读这些故事,还要测试。有了这样的压力,家长就不得不“辅导”孩 子,要带着孩子读书,让孩子能有个好成绩。但是这种目的如此明确的阅读,也不管孩子对这样的故事有没有兴趣阅读,只会让孩子一拿起读本就想到老师,想到测 试,万一再有过某些不好的记忆,那么孩子还能提起兴趣,积极配合妈妈吗?要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一定不能和“任务”挂钩,从父母的思想意识中,就不能和老 师布置的任务扯上关系。给孩子读书,是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从而把阅读视为终生的爱好的,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考试的。
阅读=学识字
从小宝很小我们开始亲子阅读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指读过图书。一来指读很影响我绘声绘色的读故事,我嫌别扭; 二来,孩子一开始爱上阅读我感觉就是先爱上的美丽的图画,而不是文字。绘本里的图画本身就有很多的细节需要引导孩子观察,描述,边指读字,还要边描述画 面,我嫌忙乱。特别是还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亲子阅读教儿子认字。如果要识字也是在游戏中,和儿子玩“字宝宝”的游戏开展 的。所以,我不赞成亲子阅读时给孩子指读。
N多的事实证明,从来不在阅读中指读的孩子,因为大量的亲子阅读,大量的输入,反而某一天你就发现他居然认 识了那么多字。识字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一旦大人让读故事变成了以识字为目的,还要考一下你带着他读完之后,认识了多少字。那么孩子也就把读书当做学习了, 一天二天的新鲜劲过了,孩子万一没有掌握好某些字,挫败感增多的话,他还能喜欢阅读吗?还能积极配合大人读书吗?
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爱上读书,不是为了每读一本就要有知识上的收获,只要孩子在书里得到了快乐的体验,能专注的读书、能沉下心去读书就是一笔不小的收获!某些效果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阅读=讲故事
应该说,几乎每个孩子生下来都爱听故事,但是爱听故事的孩子不一定爱读书!早期阅读不是简单的给孩子讲讲童话故事就完了,它包括很多的延伸活动,比如提问、讨论、联想、续写、表演等等,总之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到阅读当中,体会到乐趣,他才能爱上阅读。